您的位置 首页 通讯

人造太阳、机器人“预制菜”、“幻觉零食”,未来生活可以智能到什么样?

出品|搜狐科技作者|常博硕、任婧瑄编辑|杨锦9月10-13日,2025外滩大会在上海黄浦世博园区举行。今年的外滩大会设置了一万平米科技展览、5000平科技集市,吸引了近200家企业参展,总共亮相超30项科技新品。

出品|搜狐科技

作者|常博硕、任婧瑄

编辑|杨锦

9月10-13日,2025外滩大会在上海黄浦世博园区举行。今年的外滩大会设置了一万平米科技展览、5000平科技集市,吸引了近200家企业参展,总共亮相超30项科技新品。

在机器人小镇的穹顶之下,机械仿生恐龙在悠然行走,机器人乐队载歌载舞,AI健康管家在屏幕上与观众对答如流,AI支付、AI眼镜、脑机接口……一个个科幻中的场景正照进现实,这也让我们不禁思考:当科技从抽象的愿景走向具体的路径,我们的时代将发生怎样的转变?

从万能大模型到“AI主理人”时代

从Open AI卷起的应用浪潮,到DeepSeek的异军突起,随着大模型的普及,产业内已经掀起了新一轮应用竞争。知名投资人朱啸虎表示,低代码、无代码的软件肯定会被AI替代,尤其是编辑类、协作类软件。

“不是说不要了,是它的需求会降低,用户数减少10%的话,这个影响是很巨大的,协同类软件未来市场还会在,但是会小很多”。

在他看来,用户留存能力是投资人对AI产品最看重的地方。朱啸虎说:“AI产品用户召回成本可能是移动互联网产品的10倍以上,留存好不好,才证明这些公司有没有后续的发展潜力。”

而蚂蚁集团CEO韩歆毅则认为,专业AI垂类应用有通用大模型取代不了的价值。“未来可能没有App,AI智能体就能把活干完了。”

韩歆毅指出,过去是用确定性的方式解决确定性问题,这正是大语言模型所擅长的。Agent完成任务尽管目前仍不完美,但发展速度惊人。

也许,一个无处不在的“AI主理人”的时代或将到来。

展开全文

在大会的展览现场,AQ健康管家的最新进展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体验:只需对着摄像头拍一张皮肤照片,这个AI管家就能识别50种常见皮肤病,并给出贴心的保健建议。从健康科普、报告解读到预约挂号、慢病管理,AQ背后是一整套经过专业医生训练的大模型体系。

Wind的Alice智能体则聚焦金融行业,能够直接进行行业数据分析、财报解读、生成行业涨跌幅图表等等。从新闻、公告、研报到概念板块及市场行情数据都来自Wind金融大数据平台,以此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权威性与精准性。

在论坛上,投资人朱啸虎表示,他观察到美国目前涌现的高速成长AI公司多偏B端,而中国创业者更擅长做C端产品。只要抓住用户体验这个核心,不需要拘泥于AI模型本身的差异,在AI之外的应用层面依然有大量玩法,这是中国的机会。

然而,当市场足够大、路径足够清晰,AI落地的基础就更加重要。高质量的数据链、对AI幻觉的抑制,以及完善的伦理规范都缺一不可。

随着大模型逐渐开源,算力规模不断扩大,阿里云创始人王坚认为:“到今天,模型权重的开放本质上是数据资源和计算资源的开放。”到了2025年,世界对开源有了新的要求、新的期待。

王坚说:“到了今天这个时候,只是开放源代码,其实不解决过去在软件时代解决的问题,而开放资源特别是数据和计算资源是让我们推动行业往前走的不能缺失的环节。”

中国科创下一个“群星闪耀时”

“相信不少人听过这么一句话:AI的终点是能源,能源的终点是聚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星能玄光创始人兼董事长孙玄表示,我们正处在一个百年难遇的大时代,人工智能的崛起正指数级推高全球能源消耗,而解决这一终极需求的答案便是核聚变。

在前沿科技展区,一台环形重磅装置设备吸引参观者目光,这是孙玄所在的公司开发的最新可控核聚变星能玄光核聚变模型(简称“人造太阳”),目前已获国家多项重大科研项目支持。

人造太阳、机器人“预制菜”、“幻觉零食”,未来生活可以智能到什么样?

孙玄指出,中国从早期单一的托卡马克聚变,到现在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聚变,很多研究院所、高校和企业在核聚变领域已经取得众多突破。

“人工智能的进步代表人类的智力从碳基到硅基的演化,聚变代表的是人类从利用地球上已有的能源形式到宇宙能源形式的一个转变。这两者分别实现,两者携手,或许可以加速这个大时代的来临。”

本届外滩大会,百余名演讲嘉宾是90后甚至00后。从演讲嘉宾的变化,我们也看到近几年科技变化的趋势,这些平均年龄30岁左右的人,正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年代。

“作为一名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是非常幸运的,我们更应该披荆斩棘,为我们的科研事业添砖加瓦。”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连辉,将实现403秒放电实验成功的历史性时刻“搬上”外滩大会时仍然激动。

他是“人造太阳”(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科研团队成员,负责关键的等离子体参数诊断工作,他们专注于直线型场反磁镜(FRC)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研发与商业化,为AI算力、工业等领域提供清洁能源。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终身教授、Hillbot创始人苏昊,作为早期贡献者参与了李飞飞教授领导的ImageNet项目,领导开发了全球第一个大规模3D数据集 ShapeNet,截至2023年,他的论文被引用近8万次,在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力。

清华大学助理教授吴翼是“姚班”门生也师从著名AI学者Stuart Russell,长期聚焦强化学习,他参与的清华大学与蚂蚁技术研究院合作项目推出了AReaL——一款专为大规模推理模型打造的开源强化学习系统,兼具灵活性与高效性,重塑了强化学习训练新标杆。

朱哲清在Meta工作七年,主导开发的Pearl框架,在广告推荐、短视频系统、社交网络推荐等多个场景落地。在职业高光时刻,他跳出大公司创办Pokee.ai,目标是以强化学习模型为核心,打造一个能改变企业工作流的一站式通用Agent平台,让用户“用一句话就能让AI帮你把活干完”。

一群生于1985-2000年的科创人逐渐走到AI舞台的中央,他们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既用代码重构世界,也以更广泛的“极客”精神定义新的技术文明。

机器人真正走向商业化

如果说智能体更多指向无形的软件智能,那么具身智能机器人则让AI真正长出了“筋骨”。今年,机器人已经不满足于在原地做些静态展示,更多人在讲一个对人们更有用的故事。

走进“机器人小镇”,能语音对话的全球首款双足行走智能仿生恐龙、敲鼓演奏的智元远征A2、蹦来蹦去的四足机器人D1 Ultra,引来不少小朋友们围观互动。

遛娃之余,家长还可以感受ROBOT BARTENDER机械臂如何在两分钟内精准配比、摇晃、调制一杯鸡尾酒;或者坐在沙发上,体验超轻量级人形机器人“贡嘎一号”四代机凭借其空间智能理解和行动能力,从餐桌上缓缓递来一瓶饮料。

搜狐科技在现场也体验了一把赛博老中医的按摩手法。据了解,这款采集了专业推拿数据的按摩理疗机器人,能根据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算法实现个性化推拿定制。

来到科技展馆,傅利叶采用一体化人体工学设计的下肢康复机器人M4,能根据用户的身高体自动调整步长、步高,帮助截瘫、偏瘫等患者进行步行训练。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款机器人每台定价为100多万元,目前已走进300多家医院,患者可按次使用医保。

在强脑科技展台,一位智能仿生手体验官现场演奏了周深的《大鱼》,这动人旋律的背后,是脑机接口与人工智能算法的高度整合——仿生手通过识别用户小臂的神经电和肌肉电信号,让截肢患者也能手随心动。

在展馆的另一侧,Dentsu Lab Tokyo的黑科技装置成为展区的火热打卡点。“幻觉零食”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开创了一种全感官无负担吃零食的体验:它能在检测到用户下颚的运动后,在耳机内同步播放对应的咀嚼音效,再配合着视频与香薰扩散器的气味,让用户一边“燃烧卡路里”,一边吃电子薯片、曲奇、糖果等。让参观者不禁感叹:“现在最昂贵的就是情绪价值”。

人造太阳、机器人“预制菜”、“幻觉零食”,未来生活可以智能到什么样?

来到室外,蚂蚁灵波科技的“厨师机器人”R1首次亮相。凭借其多模态识别能力,它能自动识别、定位操作台上的各种食材和厨具,虽然速度仍然有提升空间,但R1从取菜、炒菜到清洁已经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无需人工干预。

人造太阳、机器人“预制菜”、“幻觉零食”,未来生活可以智能到什么样?

在外滩大会的展厅,人们所见所闻无不证明着一个事实:曾经停留在纸面和演讲中的科技愿景,正一步步变为触手可及的具体事物。

从可以对话交流、帮你挂号买单的AI智能体,到能下厨做饭、跑腿搬物的具身机器人,人工智能不再只是冷冰冰的算法模型,而是逐渐化作一个个有温度、有力度的存在,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场景中。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冰河马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5461oo.com/39131.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